口譯作為現代翻譯的常用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口譯作為一種在國際上得到認可的職業,始于一戰末期,1919年的巴黎和會首次打破了法語在國際會議和外交談判中的壟斷地位而借助英、法兩種語言的翻譯進行談判,從此職業口譯正式登上了國際舞臺。二戰后的五十年代隨著各種國際組織的大量興起,口譯的需求不斷加大,同時關于口譯的研究也開始了。西方口譯研究尤其特點,以會議口譯為主,經過了4個階段的發展已不斷成熟。
會議口譯,顧名思義,是指在多語言環境的國際會議上借助口譯員這一媒介使與會者能自如正常地交流,而幾乎不察覺他們之間存在的語言障礙。無論是戰時會議的需要還是目前的國際會議,基本上以同聲傳譯為主要形式,但并沒有完全替代交替傳譯。西方最早的口譯研究始于對會議口譯的研究,至今這方面的研究進行得最多也最為系統,發展水平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口譯研究更為成熟。
西方口譯研究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結合心理學等多種跨學科研究,經歷了初級研究階段、實驗心理學研究階段、從業人員研究階段和蓬勃發展階段。
一、初級研究階段(Pre-research Period)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主要以口譯從業人員談論個人經驗、對口譯行為及譯員的工作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為主。
二、實驗心理學研究階段(Experimental Psychology Period),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利用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理論框架研究口譯的認知問題,對口譯過程提出了一些假想。
三、從業人員研究階段(Practitioners’ Period)/ 口譯實踐型研究者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以口譯從業人員進行理論研究為主,最有代表性的理論為巴黎高等翻譯學校創立的釋意派理論,強調口譯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字詞和語言結構的對譯。
四、蓬勃發展階段(Renewal Period),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以1986年在意大利的Trieste大學舉辦的一次重要的口譯會議為轉折點,口譯研究從此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人類需求的不斷變化,當今最流行的研究視角是對口譯進行跨學科實證研究(the general empirical interpreting research with interdisciplinary input)。以法國的Daniel Gile教授的跨學科實證研究為代表,并不遵循單一的某種范式,而是結合其他學科,如認知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對口譯進行實證研究。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關于會議口譯的研究還會不斷深入,取得更深遠的研究成果,當然這也離不開各界學者的共同努力!